醫生話你知乜野係 發展遲緩?

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醫生説,兒科醫生主要看兩件事:生長和發展。生長的意思是嬰孩隨年歲長大,高度、體重、頭圍等都會增加;發展則是持續過程,而且很神奇地彷彿早就定下先後次序,可以看成一個個里程碑。 譬如説,何時能控制頸部抬起小小頭顱?何時坐起?何時走第一步?小嬰兒能用小手拿東西嗎?什麼時候可以把幾個單字串連一起講?四周大時望到媽媽的臉會笑嗎?九個月至一歲時,看到陌生人懂得焦慮沒有?何時發現與同伴一起玩,原來更好玩? 兒科醫生很習慣偵出這些里程碑,包括大小肌肉的、言語的、社交的,一看到嬰孩十個月大仍然未曉得坐,便響起警號。可是它們啟動的先後程序受到遺傳、環境、成長與學習等因素影響,人人都有一點差異。如果一個孩童的發展,與大部分孩童比起來明顯落後,便是遲緩了。根據衛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小冊子,發展遲緩指「學前兒童未達到該年齡應有的能力,差距程度可以由少許到明顯。」 對很多家長來説,自閉症就是自閉症、AD/HD就是AD/HD,這些標籤背後伴隨大堆資訊,包括診斷、治療、發展軌道等等。偏偏發展遲緩似乎無以名之 孩子的發展確實是慢了,但除此之外,參考資訊相對貧乏含糊。 韓錦倫醫生説…
閱讀全文
  • 0

SEN學童轉普通小學等1年才評估 蔡若蓮:會加強家校溝通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特殊教育需要(SEN)子女關注組今早與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進行閉門會議,反映學前SEN學童過渡至小學階段支援斷層,以及融合教育對SEN學童支援欠針對性等問題,要求當局增加支援,蔡若蓮承諾會加強與家長及學校溝通,讓家長更了解學校提供什麼支援。 社協社區組織幹事黃文杰表示,會面上有SEN學童家長分享照顧子女的難處,反映學前SEN學童過渡至6歲學齡階段出現斷層。 另外教育局向主流學校發放的學習支援津貼協助照顧SEN學童,但各校SEN學童需要各異,令學校提供的支援服務不到位、欠針對性,建議採用「錢跟人走」津貼模式,讓家長在學校支援不足時自行替子女從坊間購買服務,不局限於由學校安排,並向家長發通告說明其SEN子女所屬支援層及在學校可享什麼支援服務。 育有4名兒子的劉太表示,18歲長子、12歲次子及10歲三子同樣確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均不獲安排適切支援服務,其中長子和二子只獲安排接受言語治療,學習單字,劉太認為出現資源錯配,兒子享受不到關於專注力訓練的適當治療。至於三子就讀的小學,先按學生成績分類,由於三子學習成績好,不獲老師關注,結果兩周前曾出現情緒問題,對著老師對講機「嗌救命」。 吳…
閱讀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