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仔唔講野點算?家長自己可以做乜先?

孩子兩歲多了,仍未開始說話,眼見身邊同齡的孩子有些已經開始說短句,甚至和爸媽「有傾有講」,作為父母自然開始擔心孩子的發展——孩子會說話嗎?為什麼孩子仍不說話?如果孩子不說話,我可以做什麼去幫助他?

孩子學會說話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們必須建立好良好的基礎,才能學習運用言語。很多遲說話的孩子,就是在這些基礎上出現問題。

那麼,這些基礎究竟是什麼?

開口說話的基礎──語前技巧

語言學習看似是很自然的事,但其實當中牽涉孩子很多不同的能力,統稱為語前技巧。 以下是其中一些孩子在說話前要掌握的技巧:

共同專注

共同專注是指孩子能與成人一起專注於同一物件或事情上的能力,並會關心成人的反應,而不是只有自己沉迷其中。我們日常的溝通正是兩個人圍繞一個主題互相交流的過程,所以孩子與成人一起參與同一事情,是展開溝通前的一個重要基礎。

例子:當爸媽和孩子一起玩時,公仔在盒中彈出來,孩子會看大人的反應,再看看玩具。

輪流

和共同專注一樣,輪流亦是溝通的基石。試想想,我們平日談天不就是你一句,我一句嗎?孩子和成人於一個活動中輪流作轉,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學習我們日常溝通模式的表現。

例子: 媽媽推車給孩子,孩子再把車推給媽媽。

模仿

模仿是學習任何行為的第一步,孩子會模仿別人,顯示他們懂得觀察別人的行為,並能試驗實踐該行為。大部分孩子也會由模仿動作開始,再慢慢學習模仿聲音。

例子:孩子跟著大人做動作,如舉手、拍手、high-five、飛吻等;孩子跟著大人一起模仿吃東西聲,如/um/。

遊戲技巧

遊戲是孩子的最愛,亦是他們學習的平台。從遊戲中,孩子能認識物件的功用、相關詞彙、因果關係等。這些全都是孩子在能運用語言去表達前所要摸索及理解的概念。孩子的遊戲技巧能反映他們的認知及觀察能力,從而讓我們掌握他們處於哪一個發展階段。

例子:孩子懂得按下掣再期待玩具發聲、拿著杯扮飲水、用玩具刀把水果切開。

一般孩子會透過日常與父母及照顧者的互動中學習到以上的語前技巧,而且在一歲至一歲半左右已能掌握大部分技巧。然後,孩子才會進入運用言語表達的階段。若孩子遲遲未開始說話,有機會是在學習語前技巧時遇上困難。在此階段遇上困難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缺少生活環境的刺激、缺少學習的榜樣或機會、發展遲緩、孩子本身有發展障礙(例如:自閉譜系)等。

家長自己可以做乜先?

若家長觀察到孩子的語前技巧較少,不防嘗試與他們多玩以下活動:

唱歌

不少孩子都喜歡音樂,爸媽可以每天花點時間和孩子唱他們喜歡的兒歌。當爸媽唱歌時,孩子便會自然地看著大人的眼睛,因此唱歌絕對是個培養共同專注和聲音模仿的好機會。但記緊, 與孩子一起唱歌和讓孩子聽youtube上的兒歌是不一樣的!若孩子只是在看youtube片段,其專注便不是在爸媽身上,也無法加強語前技巧。

玩樂器

樂器是另一個好幫手,父母可選擇合適樂器,例如鼓、小鋼片琴、搖鈴等等,和孩子一起玩。

以打鼓為例,爸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拍打、一起停止、輪流撃打,甚至請孩子模仿大人,以不同的方式或節奏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