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怕醜? 或是選擇性緘默症

小孩子在一些場合不說話,大家或者以為是怕醜,但如果在特定情景下者對特定人物不說話,而情況持續,便有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有言語治療師指出應及早介入治療,否則小孩子將來或會有更嚴重情緒問題。 

言語治療師鄭穎賢(Wincy)表示,選擇性緘默症其實是兒童的焦慮問題,成因包含了先天和後天因素,前者如家族性焦慮症的遺傳,又或兒童天生比較完美主義、性格較偏執;不過有先天條件,亦要有後天因素才會誘發,例如開始上N班或K1,出現分離焦慮症,慢慢演變成選擇性緘默症,其他包括親人離逝、搬屋、轉校等轉變。

因焦慮不說話選擇性緘默症和怕醜的表現類似,但Wincy指出,小孩即使怕醜,如到別人家開派對,在半小時至1小時的熱身後都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互動;又或到新地方上堂,經過首兩堂後都已經適應;而選擇緘默症小朋友由於壓力或焦慮的關係,在派對全程只可跟家人小聲說話,不會與其他人說話,「此症的定義為,當小朋友到一個新環境,第二個月起計,一整個月都有需要說話而不說話的情況發生,而這情況在特定情景下出現,在另一些情景又可以正常說話,就會懷疑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系統減敏法拾回自信不少人以為當小孩成長,不說…

閱讀全文
  • 0

不敢答問題怕跟陌生人對話 非單純害羞 有機會患上選擇性緘默症

小朋友上課特別安靜,老師問問題怎樣也不願意回答,看見陌生人完全不敢對話,甚至搭小巴不敢叫落車,不敢打電話訂座或打給陌生人。很多家長會覺得這是因為小朋友害羞,但其實有可能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台灣有研究顯示,平均每250名學童,就有一位患有選擇性緘默症。選擇性緘默症的學童一般表現較爲文靜和不起眼,學習能力亦屬正常範圍,在非特別場合難以察覺,以致不少選擇性緘默症患者均被忽略而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言語治療師鄭穎賢姑娘 Wincy本身患有選擇性緘默症,「我好遲先知自己患有選擇性緘默症,我小學一年級開始已經有呢個病,但我一直唔知道呢個係一個問題。直至我做咗幼稚園老師,發現有學生好怕講嘢,但佢哋屋企人就話佢哋係屋企又無呢個問題,我哋之後先發現選擇性緘默症呢個病症,於是我哋就搵方法令學生喺課室講返嘢,而我亦發現原來自己細個都有呢個病。」

病發時完全不能說話

Wincy表示,自己去到實習時又再次病發。「我見心理醫生才知道自己有選擇性緘默症,而且從小學一年級已經有病。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病發時會完全講唔到嘢,好像『棘住咗』咁,病人會覺得自己成個人『硬咗』,小朋友會出現流汗…

閱讀全文
  • 0

是害羞還是「選擇性不語症」?黃汝明 – 精神科醫生

 幼兒在零至六歲的階段,家長都特別關注他們的語言發展。可是,並不是每個小孩,都能夠在公眾場合中,表現其與生俱來的說話能力。醫學文獻顯示,全球大約有百分之一的幼童,在某些特定環境下,總是不肯說話。而背後的原因是,他們患上了「選擇性不語症」。

  「選擇性不語症」,發病年齡一般為2至5歲。醫學界相信,此病症跟遺傳及環境因素有莫大關係。環境因素方面,經常轉換新環境,如新移民面對新生活,亦有機會誘發病症。研究更發現,若家庭成員中,以超過兩種語言溝通的,孩童的發病率亦會較高。患者在家裏,跟家人溝通可以是滔滔不絕的,但當他們在特定環境下,例如外出、在學校裏,總是說不出話來。患者很多時侯還伴有焦慮症,發病時,出現口乾、肌肉繃緊、作嘔和肚痛等徵狀。

是害羞還是「選擇性不語症」?

   小朋友在學期初,因難以適應新環境而不願說話,這個很普遍。但撇除開學的適應期,若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以至影響小朋友的學習和社交,家長便切勿掉以輕心。若確診患上「選擇性不語症」,應把握小學階段的黃金治療期。否則,患者升上中學,會出現社交障礙,影響學習成績。長大後,口齒亦會欠缺伶俐,不擅社交。治療…

閱讀全文
  • 0

選擇性不語症 – 陳國齡醫生

選擇性不語症 - 陳國齡醫生

小美今年十三歲,在一間男女中學就讀中二,是家中獨女,與父母同住。小美的媽媽說,小美兩歲多開始上學,參加幼兒小組及幼稚園期間她都不說話,初期上學很害怕,跟着老師或校長,不肯參與小組活動,其後慢慢適應過來,不過仍然不說話。小美在其他環境表現卻不一樣,在家中跟父母說話聲線自然,沒有言語或文法問題,如果跟媽媽外出,她亦可以正常跟媽媽說話,但是遇見其他人,她都會不說話,就算到外祖父母家,她都只是用單字或身體語言回應。小學期間情況稍為好一點,到學期的最後階段她能與附近相熟的同學被動地簡單對話,聲音細小,但是如果大家對她的進度很大反應,她又會故態復萌。

有一次,她可以慢慢地讀出一段課文,跟着全班鼓掌,令她成為焦點,十分尷尬,從此以後,她就不再讀課文了。四年班以後的所有會話考試都不合格,她不能在老師及同學前誦讀,當時媽媽及學校都不在意她的問題,沒有調息,拉低總體分數。

其後,同學亦習慣了她不說話的現象,爭着幫她回應老師或跟她「寫紙仔」來溝通。媽媽有時亦很憤怒,覺得小美刻意對抗,沒有禮貌,用不說話來玩弄及操控成人。

我們診斷小美…

閱讀全文
  • 0

幼子患自閉智障受冷眼嘲諷 前主播陳倩茹辭工讀言語治療:盼兒自力更新

▲ 陳倩茹為兒子修讀言語治療課程。

前有線電視新聞主播陳倩茹(Ellen),當過15年新聞工作者,為了家庭毅然放棄熱愛的工作轉職公關。幼子2歲多時,證實患有自閉症及中度智障,無法與人溝通,引發嚴重情緒問題。Ellen除了帶兒子四出治療,亦修讀碩士課程,投身言語治療師的專業,助兒子改善行為問題。

育有一對分別13及10歲兒子的Ellen,於1993年加入有線電視新聞,任職記者及主播,直至2008年,為了騰出更多時間照顧當時1歲多的大仔,轉職至大學任公關。Ellen表示,大仔天資聰穎,1歲已可以簡單短句對答,上學後成績亦一直名列前矛,毋須父母擔憂。

▲ Ellen形容,患有自閉症的幼子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受訪者提供)

不久後,細仔出生,雖然至2歲仍未懂說話,但Ellen一直以為他只是發展速度較慢。後來發現他不時自轉、叫他也不理會人,無緣無故又發脾氣,在街上滾地等。與母嬰健康院醫生和護士會面後,細仔在兩歲半確定有自閉症傾向及中度智障,3歲便入讀特殊學校。

Ellen坦言,作為父母聽到壞消息,當然會不開心,甚至半信半疑,但很快她便面對現實。

與其自怨自艾,不如把握時…

閱讀全文
  • 0

英國寄宿學校 專業支援SEN學生

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在本港常是被忽略的一群,不少家長有感本地學校支援不足,有經濟能力的或會選擇遠走海外,讓孩子在不同土壤下栽培成長,當中不少學生都能重新抓着目標,發揮所長。

據教育局的數據顯示,2017/18學年全港中小學約有4萬多名學生有特別教育需要,當中包括患有讀寫障礙、過度活躍症、言語障礙及自閉症等。

近年,不少家長有感本港的填鴨式教育及競爭文化,令學生承受不少壓力,對SEN孩子更是苦不堪言,因而寧可送孩子到海外升學,希望可以令他們重拾自信。

家長張太的兒子既是資優,同時患讀寫障礙和專注力不足ADHD,去年決定到英國升學。「當地學校會保障SEN學生,更有專責部門跟進。我們申請時如實報備兒子的情況,校方很熱心提供協助,也沒有影響入讀機會。」

她坦言在香港,孩子要努力配合制度;但在當地,是制度配合孩子的學習需要。「校方經評估後,建議為他加長考試時間,並因應他的個別情況作不同調適。其實不少在香港教育下感挫敗的孩子,去了外國都可以讀得很出色。」

共融校園

Hopeland Academic教育中心大衞叔叔指出,英國Office of Standards in Education曾向當…

閱讀全文
  • 0

嚴重自閉兒7歲才懂說話  媽媽不追隨主流教出高球金牌選手

19歲陳樂男翹著媽媽Anita的手散步,兩母子非常溫韾。樂男很單純,笑容真摰,問他如何慶祝即將來臨的母親節,他只說出一字︰「無!」再問他有何說話跟媽媽說。他字字鏗鏘如同機械人說︰「祝媽媽母親節快樂!」

行徑及說話不似一般19歲男孩的他,從小確診患有嚴重自閉症及智障,說話能力尤其弱,至7歲時才懂說話。媽媽Anita表示兒子比別人成長慢,按自己的進程成長。

▲ 19歲的陳樂男與媽媽Anita感情要好。(曾有為攝)

嚴重自閉智障兒

兒子小時候不懂說話,至1、2歲也沒有言語能力,1歲多時只愛圓形的物件,如波、車輪、杯等等,很喜歡看它們在轉。當時帶兒子看醫生排期評估,被診斷出有嚴重自閉症及智障。

Anita當刻心情低落,甚至埋怨︰「為何是我?」不過,個性樂觀的她,3天後已醒過來,積極面對。她一直喜歡小朋友,充滿耐性,明白每個孩子不一樣,不用比較。然而,照顧自閉兒,媽媽回想最困難是溝通。

丈夫為兒子改花名是「小暴龍」,他沒有語言能力,經常以哭鬧表達情緒,加上自閉孩子有固執個性,像是平日外出行走的路線不一樣,他會不接受,可以哭上半小時。他曾經有一段短時期會…

閱讀全文
  • 0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總在特定場合沉默?可能是因為學了太多語言

常說現今港童「十八般武藝」,但讓孩子學習多國語言,又或對他們過分保護,原來會使孩子在特定環境下沉默不語,出現「選擇性緘默症」。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孩子如出現選擇性沉默絕不能輕視,因除或會影響學業,嚴重更會出現焦慮症狀,甚至作出如鎅手等行為。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指,一般而言小孩的學習能力很高,惟當壓力過大時,或會出現選擇性緘默症,「任何形式的壓力都可能導致此病症,如家庭問題、學習上遇障礙,得不到滿足感或能力未達要求等,若家族有人曾患焦慮症也會增加風險。」

屬焦慮症 被過分保護會致病

心理學家鄒凱詩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則指,選擇性緘默症屬焦慮症一種,患者的說話能力沒有問題,但會在特定場合沉默,包括學校或在新的學習環境與新同學接觸,而且情況持續1個月及會影響日常生活,「若小孩在小時候學太多語言,或會令小孩感壓力而有焦慮,繼而出現選擇性緘默症。」

傅子健醫生

  除學太多語言外,小孩若被過分保護,亦會導致選擇性緘默症。傅子健指,若父母過分保護小孩,會令其失去自立能力,上學後難以獨自適應新環境;他接觸過的選擇性緘默症個案…

閱讀全文
  • 0

叮噹叮……以音樂活動增進幼兒語言前技巧

【撰文:吳珏琳姑娘】作者為聖雅各福群會樂寧兒童發展中心言語治療師

家長常常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各式各樣的興趣班早在孩子半歲大已經可以參與了,其中音樂班也是家長的熱門選擇。孩子年幼,上音樂班的目的並不是望子女成為音樂家吧?其實音樂活動除了能讓孩子學習到唱歌或演奏的能力,也是讓孩子發展語言前技能的一個好媒介!

先解釋一下甚麼是語言前技能吧!語言前技能就是兒童能明白別人的說話或自己說話前所建立的技巧,包括建立溝通的基礎和探索世界的能力。以下讓我來介紹兩個可提升語言前技能的簡單音樂活動吧!

語言前技能(一)共同專注

溝通是需要兩個人一起談及相同的事情才能成事的,如果一個人在說:「我好口渴」,但另一個人說:「我頭先搭巴士」,明顯他們並非在進行有效的溝通。因此孩子也要建立與其他人專注於同一個活動的能力!

音樂活動:咚咚四圍打

咚咚四圍打

孩子拿著鼓棍,大人拿著鼓。先把鼓放在孩子前面,讓他練習一下如何用鼓棍打鼓,之後大人把鼓與孩子的距離拉遠,要孩子留意大人把鼓移到那裡才打下去。如孩子能留意鼓的位置,大人可以同時唱歌,要孩子在歌曲中特定位置…

閱讀全文
  • 0

催眠治療 助SEN孩子提升專注力

催眠是心理治療的方法之一,可多方面應用在小朋友身上,包括改善壞習慣、管理情緒及改善專注力等。註冊言語治療師、亞洲催眠治療及輔導協會會長鄭穎賢,更把催眠治療結合言語治療應用,幫助SEN孩子。

鄭穎賢(Wincy)指出,以催眠治療配合言語治療,較多與自信心及專注力相關。「有些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的小朋友,在接受言語治療時往往難以專注,需要額外的時間令他們冷靜下來。有時一堂50分鐘,卻要用上10至15分鐘才能讓孩子冷靜,會浪費課堂時間,這時便會應用一些催眠技巧,幫助他們縮短冷靜時間,提升學習效益。」她強調,課堂安排會較彈性,言語治療及催眠治療會佔不同的比重,視乎小朋友當時的需要。

Wincy笑言,有家長知道她在課堂上會應用催眠技巧,常開玩笑說「最好彈一彈手指便令孩子乖乖坐定定或自動收聲」,不過,她強調以上情況是絕不可能發生!

加入催眠暗示

對於因社交或情緒問題而尋求催眠輔導的孩子,Wincy會先讓家長了解催眠是甚麼,再與小朋友傾談互動,看看是否適合,或應以哪一種方法提供協助。她強調,催眠很多時都只是應用一些小技巧,也會利用一些小道具,她便常在12蚊店搜羅不同的小道具,如…

閱讀全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