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午後,北角城市金庫商場人流稀少,多半商店沒有營業。當穿過時裝店及遊戲卡店,昏暗的走道旁有間調子格格不入的舖頭——一張木桌、兩張椅子、一個書櫃,門口還垂下了一道竹簾,這43呎的店舖,所「售賣」的是能讓人梳理情緒的藝術治療空間。
30歲的梁靜韻年前於英國修畢藝術治療課程,決意摒棄坊間對藝術治療的「離地」印象,落戶北角的街坊商場。「香港人實在太多無力感,我無辦法一下子去撼動政策的問題,我可以做的是找個據點來接觸周邊的人,以我的專業去應對這個世界。」
「治療需要時間,不能一步登天」
跟梁靜韻在舖頭傾談,途人總會朝門外的黑板投下好奇目光:「藝術治療進行中,請安靜」,也有人探頭查詢,活像屋邨樓下「門常開」的區議員辦事處或互委會。然而,藝術治療並非具像的民生議題,街坊聽罷這裡的工作後,往往問說:「畫完幅畫後,你是否可以分析我的想法?」梁靜韻每次均會詳細解答,但累積下來不其然會想:「我們不是魔術師或者占卜師,治療需要時間,不能一步登天。」
現時香港並沒有設立藝術治療師認可的牌照制度,根據香港藝術治療師協會資料,協會只得29位「專業會員」,意即完成碩士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