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O積木治療」的起源與發展
「LEGO積木治療」是一套針對自閉症兒童社交溝通障礙的介入方法。他運用一種能有效引起自閉症兒童興趣的玩具「樂高積木」作為媒介,配合小組樂高積木建構遊戲(collaborative building)來營造自然社交環境,以引發幼兒之間的社交溝通(LeGoff, 2004;Owen et al., 2008; LeGoff, Krauss & Allen, 2012; LeGoff et al., 2014)。
「LEGO積木治療」的發展
「LEGO積木治療」的研究起源於神經心理學家勒高夫博士(Dr. Daniel B. LeGoff)。他在發表的文章中提及到一件讓他開始研究「LEGO積木治療」的事件。勒高夫博士有一次於診所內偶然看到有兩位患有亞氏保加症的8歲男孩正在熱烈地進行討論。他們互不認識,但因留意到對方都帶來了樂高積木,因而開始自發的交談和分享(LeGoff, 2004; LeGoff et al., 2012; LeGoff et al., 2014)。再觀察到這兩位孩子的互動后,勒高夫博士便邀請他們一起參與以樂高積木作為訓練媒介的結構化小組訓練,形成了「LEGO積木治療」的雛型。及後,「LEGO積木治療」逐漸發展起來,勒高夫博士和其他學者亦對它的有效度作出了系統性的研究。時至今日,「LEGO積木治療」已應用至不同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以及新西蘭等(LeGoff et al., 2012; LeGoff et al., 2014),成為一套強調在自然溝通環境中引發幼兒間社交互動的介入方法。隨著「LEGO積木治療」的發展,不同學者開始研究它的成效。附錄一選取了四份具代表性的研究供參考。
「LEGO積木治療」的訓練模式
勒高夫博士與其研究團隊指出(LeGoff et al., 2014),參與「LEGO積木治療」的兒童會以二至三人形成小組,共同建構一個樂高積木模型。小組內的兒童會輪流擔當不同的角色,包括:
- 創建者(Engineer):描述所需的樂高積木部件及描述如何組合積木部件
- 供應者(Supplier):依創建者/建造者的描述找出所需的積木部件
- 建造者(Builder) :依創建者的描述來組合積木部件
以上的分工營造了一個自然的社交環境,令組員需以口語及非口語的方式進行溝通。建構模型的過程中,為了達到共同目標,他們需展示合宜的社交技巧。當中,如何恰當的回應別人的說話或動作、修補溝通失誤、引發及回應互聯注意(joint attention)、與組員互相分享等,都是兒童所需練習的社交溝通技巧。此外,「LEGO積木治療」亦強調小組意識,要求組員間互相尊重及協商,並一起解決建構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LeGoff et al.,2014)。
「LEGO積木治療」的特點
「LEGO積木治療」有不少特別之處,令它能成為有效提高自閉症兒童社交溝通能力的訓練方法。
兒童興趣主導
「LEGO積木治療」以兒童的興趣為主導來推動學習(LeGoff et al., 2012, LeGoff et al., 2014)。樂高積木結構化、有系統的特性與自閉症兒童的喜好相近,因此能有效引起他們的興趣,令治療成效得以提高。此外,樂高積木變化多端的主題,令導師能夠把兒童感興趣的東西融入到共同結構活動中。例如導師可安排喜歡巴士的兒童合作建構巴士模型;也可安排喜歡恐龍的兒童一同建構恐龍模型或電影中恐龍公園的場景,以提升兒童的參與度。
共同建構
「LEGO積木治療」能把本來個人化、欠缺社交互動的刻板興趣轉化成有目標性的社交活動。兒童必須與其他組員合作,並運用恰當的社交技巧才能成功建構目標模型。「LEGO積木治療」不僅能讓兒童享受有意義的社交互動,而且成功與朋輩合作建構樂高積木模型所產生的成就感,亦能推動兒童繼續參與(Owens et al., 2008)。
密集和重複的社交練習
在建構積木時不斷重複的步驟,能讓兒童有多次重複練習及運用社交技巧的機會(LeGoff et al., 2012)。以一件含30個部件的模型為例,完成此模型便等於為兒童提供了30次學習社交溝通的機會。
操作簡單
「LEGO積木治療」的程序結構化而簡單,令自自閉症兒童能容易掌握活動的流程,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結構性環境讓他們更容易學習日常交流中難以覺察到得社交技巧。
朋輩監察及協商
「LEGO積木治療」強調以朋輩為主導,把監察的責任交給兒童。當中的互動更能強化互聯注意及朋輩間的身份認同,例如組員在建構模型時需互相監察及提點,遇到困難時亦需透過討論和協商一起去解決問題;如有組員破壞小組規則,其他組員則有責任作出提醒及建議解決辦法。勒高夫博士指出這些社交行為能提高參與者的社交身份認同(social identification),亦能增強參與者在面對其他更具挑戰性的社交情境時的信心(LeGoff,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