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兒童愈來愈多,為協助他們融入社會,中大教育學院一五年開始着手研發「社交機械人」,並先後推出「妙手可言」、「機哥伴小星」等教學計劃,透過手勢、話劇、模擬情境等形式,教育一眾「星兒」在不同場合下的適當行為及表達自我的方式,減低公眾對他們的歧視,現有逾三百五十名兒童已接受服務。

電影《黃金花》道出母親照顧自閉症兒子的辛酸,引起公眾廣泛討論。事實上,近年患自閉症的兒童愈來愈多,據教育局資料顯示,一五至一六年於普通學校就讀的自閉症學生人數達六千八百名,較一三至一四年度上升三成七,估計未來將突破至過萬人次。為協助他們融入社會,中大教育學院一五年起先後推出手勢訓練計劃「妙手可言」,以及集話劇、模擬情景於一身的「機哥伴小星」社交機械人教學計劃,透過不同手勢教學或模擬情境,教導自閉症兒童適當的表達方法,從而減少發生問題行為,改善社交能力。

重複動作解釋概念

負責項目的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表示,自閉兒普遍有專注力不足等問題,往往只會「望自己想望、留意自己想留意嘅嘢」,加上人的面部表情複雜,難以預訂每次教學時所用的應用語句,令病童難以集中,以掌握當中重點;故她想到利用機械人,以固定的語氣、重複句式教學,例如於一五推出「妙不可言」計劃中,會讓機械人重複做出同一動作,邊解釋「呢個動作係好嬲」、「好嘈」等多次,再慢慢加入其他情境應用,助孩子識別出表達情緒的相應手勢。現時已服務超過三百五十名年齡介乎四至十二歲的有需要兒童。

「妙不可言」的成功,促使團隊去年再下一城,去年創作出「機哥伴小星」,把機械人化身成「機哥」陪伴患有自閉症的「星兒」們,並融入二十個生活中的情境故事,讓兩者一同以話劇形式演繹等巴士、看醫生等日常,增加當中的代入感,教導自閉症兒童在家、學校等各場合的適當行為,社交技巧,以及減少情緒問題等。

蘇教授舉例指出,不少「星兒」總害怕改變,如習慣乘搭的巴士遲到,容易感到不安,繼而情緒失控;話劇會以角色扮演形式,向他們講述發脾氣對別人帶來的困擾,並以替代性思想取代情緒,如「呢架車唔嚟,我哋慢慢等第二架」,從而讓他們學會耐心等候。教育孩子之餘,亦希望家長能學習舉一反三,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以同一道理指導子女,減低問題行為出現。

冀政府增資源

活動預計今年暑假時開展,費用全免;但自本月十二日開始接受公眾報名後,至今已收到近一百二十個家長報名,反應踴躍。

蘇教授坦言,訓練對孩子的幫助有限,「唔係幾個星期嘅介入就可以即刻改善到」,只能「幫得幾多得幾多,讓家長看到希望」。但她認為,更重要的是,政府能投放更多資源,增加對「正常人們」的教育,以改善社會現時對「星兒」們的誤解與歧視,同時為更多有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支援,緩和家長為子女治療的經濟負擔。